船用增壓器發展歷史
發動機能發出的較大功率受汽缸內能燃燒的燃料的限制,而燃料量又受每循環汽缸內能,吸人空氣量的限制。如果空氣在進入汽缸前受到壓縮使其密度加大,則同樣汽缸工作容積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新鮮充量,從而可以供給更多的燃料,得到更大的輸出功率。
按照提高進氣密度增加功率的設想,早在1905年,瑞士的艾爾弗萊德·布奇(Alfred Biichi)就提出了渦輪增壓方案,并進行了早期的柴油機定壓增壓及脈沖增壓系統實驗,1925年取得成功并獲得zhuanli。此后瑞士的布朗·保弗利(BrownBoveri)公司在船用發動機上采用了廢氣渦輪增壓,繼之航空活塞式發動機也采用了增壓技術。
而車用發動機采用渦輪增壓技術較遲,主要原因是車用發動機對渦輪增壓器的要求較高,不僅要求效率高,流量范圍寬,能滿足車輛發動機變工況的要求。而且還要求結構簡單,體積小,質量輕,造價低廉。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,增壓技術才廣泛應用到車用柴油機上,并逐步推廣到汽油機中。絕大部分的大功率柴油機、半數以上的車用柴油機以及相當比例的高性能汽油機,均已采用增壓技術。一般而言,增壓后發動機功率可比原機提高40%一60%,甚至更多,發動機的平均有效壓力可達到3MPa。增壓技術特別是增壓中冷技術,被視為提高車用發動機動力性、經濟性及降低排放的有效措施。
聲明:本文僅供交流學習,版權歸屬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,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,謝謝!!!